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 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
孝子将祭,虑事不可以不豫,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 ,虚中以治之。宫室既修,墙屋既设,百物既备,夫妇齐戒,沐浴,盛服,奉承而进之,洞洞乎,属属乎 ,如弗胜,如将失之,其孝敬之心至也与。荐其荐俎,序其礼乐,备其百官,奉承而进之。于是谕其志意 ,以其慌慌以与神明交。“庶或飨之,庶或飨之”,孝子之志也。孝子之祭也,尽其悫而悫焉,尽其信而信焉,尽其敬而敬焉,尽其礼而不过失焉,进退必敬,如亲听命,则或使之也。孝子之祭可知也:其立之也敬以诎,其进之也敬以愉,其荐之也敬以欲,退而立如将受命,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。孝子之祭也,立而不诎固也,进而不愉疏也,荐而不欲不爱也,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,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 。如是而祭,失之矣。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,有和气者必有愉色,有愉色者必有婉容。孝子如执玉,如奉盈,洞洞属属然,如弗胜,如将失之。严威、俨恪,非所以事亲也,成人之道也 。比时:意同“因时”。
洞洞乎,属属乎:洞洞,敬貌。属属,忠貌。《礼器》曰:“洞洞乎,其敬也。属属乎,其忠也。”(见彼第29节)
谕其志意:谓使其祝官启告鬼神,以己之志意晓谕鬼神。
而忘本:“而”是衍字。
“严威”至“道也”:这是说孝子事亲当不失其孺子之心,而不当用成人之道。孝子将举行祭祀,对于祭事不可不预先考虑周到,依照时令具备祭物不可不齐全,要排除心中一切杂念专心准备祭祀。庙室都修缮好,墙壁和房屋都布置好,各种祭祀用品都准备好,于是夫妇斋戒,洗头洗澡,穿上祭祀的盛装,捧着祭品向神进上,是那样地恭敬啊,是那样地虔诚啊,就像捧着捧不动的重物,而又生怕失落的样子,这就是孝敬之心的最高表现吧。向神进上豆和俎,人们按照礼的规定和音乐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退周旋,百官都来助祭而齐备,捧着祭品向神进上。于是祝官把孝子的心意报告给神,孝子用他的深挚思亲之心与神交通。“父母或许在享用祭品了吧,父母或许在享用祭品了吧”,这就是孝子的心愿。孝子的祭祀,尽他的诚质之心而表现出对神的诚质,尽他的信赖之心而表现出对神的信赖,尽他的虔敬之心而表现出对神的虔敬,尽守祭祀的礼仪而没有过失,或进前,或后退,必须恭敬,如同在听取亲人的命令,就像亲人要指使自己。孝子举行祭祀的表现是可以知道的:他站立的时候恭敬而身体微屈,他进前的时候恭敬而愉悦,他进献祭品的时候恭敬而柔顺,他后退站立的时候如同即将接受亲人的命令,祭毕撤除祭品而退下的时候恭敬庄重的容色仍然保留着。孝子的祭祀,站立的时候身体不微屈就是固陋不知礼,进前的时候不愉悦就是与亲人疏远,进献祭品的时候不柔顺就是对亲人不亲爱,后退站立的时候不表现出如同接受命令的样子就是傲而不恭,撤除祭品退下的时候没有恭敬庄重的面色就是忘本。像这样进行祭祀,那就失去祭祀的意义了。孝子对亲人有深爱之心的必然有和顺的态度,有和顺态度的必然有愉悦的面色,有愉悦面色的必然有柔顺的容貌。孝子手捧祭品如同捧着美玉那样谨慎,如同捧着满杯的水酒那样小心,显出恭敬而又虔诚的样子,就像捧着捧不动的重物,而又生怕失落。威严、庄敬,不是侍奉亲人的态度,而是成人相交往的态度。
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:贵有德,贵贵,贵老,敬长,慈幼。此五者,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。贵有德何为也?为其近于道也;贵贵,为其近于君也;贵老,为其近于亲也;敬长,为其近于兄也;慈幼,为其近于子也。是故至孝近乎王,至弟近乎霸。至孝近乎王,虽天子必有父。至弟近乎霸,虽诸侯必有兄。先王之教,因而弗改,所以领天下国家也。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有五条原则:尊重有德的人,尊重地位尊贵的人,尊重老年人,尊敬年长的人,慈爱年幼的人。这五条,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。为什么尊重有德的人?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的要求;尊重地位尊贵的人,因为他们接近国君;尊重老年人,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双亲;尊敬年长的人,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兄长;慈爱年幼的人,因为他们近似自己的子女。因此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就接近于天子了,达到悌的最高标准就接近于霸者了。之所以说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就接近于天子,因为即使天子也必然有父母。之所以说达到悌的最高标准就接近于霸者,因为即使诸侯也必然有兄长。对于上述先王的教导沿袭而不改,就可以用来领导天下国家。
子曰:“立爱自亲始,教民睦也;立教自长始,教民顺也。教以慈睦,而民贵有亲;教以敬长,而民贵用命。孝以事亲,顺以听命,错诸天下,无所不行。”孔子说:“确立爱心从爱自己的双亲开始,这样就可以教民和睦;确立教化从敬顺自己的长辈开始,这样就可以教民顺从。用慈爱和睦进行教化,民众就会以有亲爱之心为贵;用敬顺长上进行教化,民众就会以服从命令为贵。用孝敬来侍奉双亲,用顺从来接受命令,把孝敬和顺从推广到天下,就没有行不通的事了。”
郊之祭也,丧者不敢哭,凶服者不敢入国门,敬之至也。举行郊祭天之礼,有丧事的人不敢哭,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都的城门,这是敬意的最高表现。